為什么會有輔食厭倦期?
1.自主能力覺醒
麻麻們設(shè)身處地想一想,其實坐在那里被人喂,并不是一種很好的體驗,會感覺被別人控制,自己很沒用,很無力,很被動。相信就算對于成人來說,如果不是病得爬不起來了,也是不太愿意接受別人長時間喂食的。
寶寶也是如此,在被喂了一兩個月之后,他結(jié)束了對輔食新鮮的感覺,運動能力進一步發(fā)展,能做到的事情越來越多,于是他開始討厭這種一切都無法控制的感覺,直接表現(xiàn)就是搗亂,搶勺子搶碗,或者拒絕進食,想要奪回自己的主動權(quán)。
2.對泥狀食物的膩煩
大家有嘗過那些嬰兒輔食泥吧,可能兩口你覺得味道不錯,但是如果讓你用這個來填飽肚子,你一定會覺得沒胃口的吧。
事實上,我們的味覺體驗,和咀嚼是分不開的,米飯饅頭等淀粉類食物,會越嚼越香;烹調(diào)好的肉類,咀嚼會讓油脂滲出,和蛋白充分混合,給我們鮮美的感覺;新鮮的水果蔬菜,咀嚼會讓甜美的汁水噴出來,刺激味覺。
所有的好味道都是有層次的,嚼起來味道更佳,泥狀食物缺乏層次,口感單一,味道單一,無聊到爆,讓孩子一直喜歡這種食物,也是蠻難為他們的。
其實解決輔食厭倦期問題的終極答案很簡單:那就是讓孩子像我們一樣,自己吃飯,充分咀嚼。讓孩子挑選自己最喜歡的進食方式,并且真正感受到食物的美妙之處,他自然就不厭倦了,試問哪個人類不喜歡吃東西呢?!
愿望是好的,但是這條道路上有兩個攔路虎,一個是吃飯的技巧,一個是咀嚼的能力,這兩個能力不行,厭倦的問題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。
問題是很多娃八九個月就開始厭倦期,但是吃飯技巧和咀嚼能力還遠(yuǎn)遠(yuǎn)跟不上,事情就很尷尬了。
這時候擺在媽媽面前的有兩個選擇:
一個是等,先哄著熬著,等到寶寶再長大一些,咀嚼能力,精細(xì)運動都變好了,再開始把自主吃飯和咀嚼的權(quán)力完全交給他。
另一個是練,不怕噎,不怕吐,不怕嗆,不怕亂,不怕累,不怕臟,練出來了,早早就愛吃飯了,也早早的省心。
中國傳統(tǒng)上傾向等,很可能一等等到兩三歲,上了幼兒園才逼得不得不放權(quán),有的孩子甚至要被“關(guān)照”到五六歲。
如何改善厭倦期
1.讓寶寶感受到饑餓
吃輔食的寶寶,每天奶量保持600ml以上就可以了,多余的部分可以大膽的砍掉,并且讓寶寶多運動,多爬行,只要是餓了,就沒那么講究,覺得啥都好吃了。
怕就怕寶寶明明很厭倦,還被各種哄逗塞進去不少,小肚子整天滿滿的,吃進去的過程還如此難過,那就更加厭倦了
2.改變輔食形態(tài)
爛泥不愛吃,那就吃點稍微有嚼頭,味道有層次的。有些娃咀嚼能力不行,塊狀有顆粒的一時半會兒嚼不爛也咽不下去,,但是依然還是有一些過渡狀態(tài)的輔食可供選擇。
譬如顆?梢源笠稽c,但是材質(zhì)盡量軟一些,譬如成塊的香蕉,煮爛的胡蘿卜。
也可以材質(zhì)稍硬點,但是顆粒盡量小一些,譬如用勺子刮下來的新鮮蘋果,小米熬成的粥。
反正把口感搞得和泥不太一樣,會引起寶寶的興趣哦。
3.盡量讓寶寶參與
雖然寶寶可能完全還做不到自己喂自己,你也可以在每餐之前給寶寶個勺子,讓他嘗試,教他如何喂自己,練習(xí)幾個回合,等他探索累了,知道自己搞不好,你再喂他會更容易接受一點。
如果寶寶咀嚼能力沒有太差,手指食物也是個非常好的辦法。
反正吃飯這事,你越多讓寶寶可以自己掌控,寶寶的對立情緒就會越少。